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还要求我们:“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说明,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而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尤为重要。
区域游戏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但是现在有许多幼儿园,教师在有效利用区域、拓展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空间不够,区域内玩具、材料单一,层次性不够,目的性不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在其他区域有机渗透数学教育更是微乎其微,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为提高区域游戏活动质量,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我们对区域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了研究,提供多元化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参与操作,让原本抽象、深奥、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美丽、形象,让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精心设计和投放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一)材料的生活化,使幼儿愿意走近数学。
(二)材料的趣味性,多感官参与感受数学的有趣。
(三)材料的目标性,将数学操作方法和规律暗示在材料中。
(四)材料的层次性,获取适合自己水平的数学关键经验。
(五)材料的探究性,通过开放式的操作理解数学概念。
(六)材料的游戏化,各区域挖掘、渗透数学内容。
二、通过材料的动态调整,使游戏出现新的问题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一)材料的添加补充:引发新的数学探索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发展。
(二)材料的删减:使游戏出现新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幼儿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材料的调整组合:形成新的游戏,培养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