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课题概况 专题培训 科研动态 研究成果 成果鉴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课题研究>>幼儿思维游戏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概况>>课题方案>>文章内容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活页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4日    点击次数:     作者:冯赛兰    来源:

 

 

编号:           

课题名称:开发实施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幼儿思维游戏课程:以幼儿基础思维能力(既五大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通过探索性的操作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专门系统地开发幼儿思维的游戏化课程,促进儿童综合素质与智力的健康发展

我园的课题研究将围绕幼儿思维发展目标,着力开发思维游戏课程资源,编写《灵动思维》游戏教材,开展多元化游戏实践(包括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实现幼儿个性化思维游戏体验),进行总结提炼,推进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实施与开发。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内外同一研究概况

通过查阅、检索文献后,了解到目前国内教育界已充分认识到思维游戏的深远教育价值,将思维游戏融入学校课程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开展思维游戏项目,部分学校将思维游戏作为课题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四川北路幼儿园构建了“主题背景下幼儿主动思维活动”的课程,将课程园本化的构建项目与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相融合,使主动思维的活动元素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板块中而形成的园本课程。又如:东方之星始终专注于中国儿童思维游戏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发展成为以思维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及教研服务为主体的、全国性的专业思维教育机构。由此可见国内的教育学者对思维游戏的开发与应用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相应的实践研究。

另外,根据文献资料得知,在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人士和儿童专家也正致力于开发和设计经典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系列,彻底变革传统思维教育,倡导世界一流的思维新模式。

   2.理论依据

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思维能力纳入了智力结构的范畴中,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理论”,另外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活动理论和认知冲突理论的有益思想也作为课程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理论依据。

②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已把游戏与娱乐规定为儿童的基本社会权利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提出了游戏教育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写进了《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出游戏需强调自主、本体,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

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方法还仅仅停留在教师人为的教授和传统的操作中,比较机械乏味,不适合幼儿喜好特点,所以我园通过开展《灵动思维》游戏活动的课题研究,它能有效帮助教师从注重教育操作转变为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从着眼于整体到着眼于个体,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研究价值

      1.将思维游戏渗透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将激发教师研究游戏的积极性,激活我园的教研风气,形成积极有效互动的教科研群体。

      3.基于对开发幼儿思维游戏资源实现创新应用和信息技术辅助研究,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通过研究实践,构建起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整合思维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编写出《灵动思维》游戏课程,探索出一套适宜优化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组织实施策略;并建立基于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评价机制。

      2.通过对《灵动思维》游戏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使本园幼儿的思维品质大幅度增强,思维能力和心智水平有明显提高。

      3.通过对思维游戏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引领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引领教师在研究与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同时,推进本园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本园的特色课程。

研究内容:

1.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关于幼儿思维游戏的含义特征和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通过研究正确把握3-6岁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2.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发《灵动思维》游戏课程,构建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研究。通过研究构建出一个由小班到大班逐步扩展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游戏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3.根据研究确定的《灵动思维》游戏课程与内容,开发思维游戏课程资源的研究。一方面是要精心设计幼儿思维游戏活动,开发编写幼儿思维游戏园本课程。各项活动都以游戏的活动方式着力激发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幼儿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主题教育五大领域收集开发多种思维游戏活动课程资源。

4.基于幼儿身心特点优化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策略研究。在组织方式上一方面安排课时开设独立的思维游戏课,另一方面在主题课程五大领域有效渗透;在实施方法上突出幼儿主体地位,引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思维含量的游戏活动,并将充分利用新技术互动手段辅助。

5.建立《灵动思维》游戏课程评价机制的研究。一方面建立对课程对教师实施课程后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着重研究建立幼儿参与思维游戏活动的观察评价机制。

研究重点:

在上述研究内容中,第2、3、4点为研究重点。通过研究实践,构建起《灵动思维》游戏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整合思维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编写出《灵动思维》游戏课程,探索出一套适宜优化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组织实施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与过程:

    本课题研究将通过前期查阅文献,学习了解幼儿园开展思维游戏的价值意义,为正确把握幼儿思维发展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整合适宜幼儿园各年龄段开展的思维游戏内容和资源,开发《灵动思维》游戏课程;创设浓郁的思维环境氛围,开展多元化游戏实践,推进《灵动思维》园本课程建设。

      1.准备阶段(2015年1月-3月)

成立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方案,论证、修改、完善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立项。 

2.文献研究阶段(2015年4月—7月)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幼儿的思维特点,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的具体目标及工作策略。

       3.行动研究阶段(2015年8月—2017年10月)

      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实践研究,构建完善的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目标与内容,开发形成《灵动思维》游戏课程,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改进行动,梳理提升经验。

4.总结阶段(2017年11月—12月)

准备结题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收集研究成果,并将专题论文、案例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认真检索与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研究相关的各种文献,较全面地了解在此方面已被论证的研究成果,学习并借鉴运用相关的理论。

行动研究法:结合开展的系列思维游戏课程,通过对幼儿实施有效的策略指导,探究在活动中促进幼儿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行动,并灵活地应用。

案例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将分别选择教师多个开展思维游戏的过程作为典型案例,对实施游戏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方式方法进行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分析规律,提炼策略。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游戏是幼儿教育的生命。本课题强调通过游戏活动来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幼儿思维品质。着力开发思维游戏玩法的新奇性、任务性、挑战性、竞赛性来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独立探索、主动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2.实现游戏与课程相融合。本课题强调幼儿思维游戏活动的课程化,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对幼儿思维游戏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开展有效组织与实施以及相应评价,形成完善的幼儿思维游戏课程体系,从而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孩子游戏的平台。 

       3.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本课题强调基于幼儿实际,引领幼儿主动参与。我们开发的幼儿思维游戏一方面是基于幼儿的身心认知经验,收获思维游戏带来的乐思、乐学和乐趣;另一方面突出幼儿主体地位,使得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动手动脑动口的游戏过程中来。

创新之处: 

通过研究实践,构建起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整合思维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编写出《灵动思维》游戏课程的游戏资源;探索出一套适宜优化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组织实施策略,充分利用新技术互动手段加以辅助,精心营造具有思维游戏特色的游戏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幼儿的身心从中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灵动思维 创造快乐”的园本文化。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文本

2015.05

《灵动思维》

   园本课程

2015.09

《灵动思维》游戏课件包

电子资源库

2015.09

相关论文、文章

文集

2016.09

课题中期报告

文本

2016.09

最终成果(限3项)

《幼儿思维游戏优秀案例》

图文集

2017.9

相关论文、文章

文集

2017.10

结题研究报告

文本

2017.11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课题组核心成员学术、学科背景分析

该课题主持人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职称,本科学历,参与过省级规划课题,主持过市级立项课题,副组长是区级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持过区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两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的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发表和获奖。课题组成员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有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均参加过常州市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有认真、严谨、细致、踏实的研究作风,年龄结构合理,兼顾幼儿园各个层面,能够紧密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2.研究基础分析

围绕本课题我们已经搜集了相关文献:杨文泽主编《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研究成果集》;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幼儿园的“幼儿思维游戏与园本课程的融合”实践研究;浙江省杭州市钱江苑幼儿园《基于生活经验的幼儿思维游戏设计与实践》等。购买了《东方之星思维课程》教参和操作材料,收集了一些思维游戏幼儿图书。

3.保障条件分析

(1)制度保障:我园在以往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建立了完备的研究制度,包括每月一次的课题例会制,各子课题小组两周一次的课题研讨会制度,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全园性课题汇报活动等,这些研究制度确保课题研究能持续高效地运作。

(2)经费保障: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将科研经费纳入每年的经费预算中,保证业务培训、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经费的落实;幼儿园硬件设施充足齐全,有较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3)充分发挥专家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省、市、区相关专家莅临指导,保障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幼儿园"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漕桥东街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