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实施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研究》课题阶段个人总结
曹蕾
自从幼儿园《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开发实施以来,我积极参与,作为课程活动的实施者,我也从中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能力、见解;同时,还使幼儿在思维、观察、操作、认知、记忆、评价、口语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它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结构化的智力游戏教学活动,以幼儿个体操作式的学习为主,在游戏情境下,借助对大量游戏材料的操作,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从而促进其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课程。
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特点。是经心预设的,在为课程实施者提供比较完整的课程方案的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适宜操作的材料和教具,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摆脱了制作教具、材料的困扰。课程材料的设计除促进幼儿基础思维能力提高以外,还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其中蕴含着科学性、适宜性、针对性、层次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支持教师达成课程目标,它是幼儿与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
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担当观察者、引导者、启发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敏锐的察觉幼儿能力结构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为他们自主的探索活动提供适宜的支架;教师还要不断地创造认知冲突,支持和促进幼儿学会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同时,教师还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鼓励和支持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除此之外,在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交流和观点冲突,激发和扩展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幼儿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幼儿之间的经验分享、合作和交流。
身为一线上的幼教工作者,我在实施的过程中,收获、感悟和体会是很多的!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课程里对他们来说没有“学”的硬性概念,只有“玩”的快乐,这正是此课程深受幼儿喜欢的原因所在,他们不必被动地接受训练,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游戏中,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思维游戏课程中,游戏的形式要灵活而多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授思维游戏课程时,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以引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参与活动。
大班:重点培养幼儿善学、乐于交流、好挑战的良好习惯。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上会反思、巧归纳等方面要重点突出地培养。
大班幼儿在思维、观察、操作、记忆、口语表达等方面又有了一个飞跃,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幼儿在进行思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他们接受能力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提问;对于思维活跃的幼儿,更要因势利导,在提问中应多注意“有易有难、相得益彰”。活动中,幼儿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是非要让他们说出我们认为重要或是正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能够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和对问题的思考。其实,在面对多数问题的时候,是要求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非要去创新,找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答案。所以每提出一个问题时,不是要让这个问题绊住自己难倒幼儿,在原地转圈,而是要变换方式,尽快地解决问题。
例如:“图案乐园”是发展幼儿对图形的认知能力。图形认知能力指的是对图形信息的理解能力,具体到本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图形系统的理解。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步骤——引入活动:给小动物排队。引导幼儿发现“按中间到两边”给小动物排队的顺序;幼儿操作活动。利用大教具展示幼儿操作的结果,并进行讨论;游戏“图形接龙”。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理解图形,认识掌握了“从中间到两边”图案排列的规律,学会按规律排序。
在思维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理解和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个体性操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学语言的设计。同时,还要注意这种设计必须考虑到该年龄阶段幼儿语言的特点,方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让他们长时间地主动学习,不符合幼儿客体本身的特点。而思维游戏课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让幼儿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轻轻松松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从而使课程目标顺利地完成。
自从开设思维游戏课程后,幼儿的思维活跃了,爱动脑子了,言行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例如以前,幼儿上课不爱发言,语言表达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不会独立收拾玩具,把玩具到处乱扔。现在幼儿有了明显的进步,能自理、自立,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会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究、钻研,不断深入学习并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让幼儿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