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
|
建构游戏中,孩子们都在忙着搭建长江大桥。刘金浩手上拿着一块积木,没能与另一块拼起来,便这里敲敲,那里打打。这时,乐乐和诚诚搭出的长江大桥完工了,他们合作的大桥不仅足够长,而且有坡度,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啧啧称赞。乐乐和诚诚脸上笑成了一朵花。谁知刘金浩跑过来,“哗”地一声推倒了大桥。乐乐一下急了,冲着刘金浩大叫:“你干什么?你干嘛把我们的大桥推翻了?”说着就抓住了刘金浩的衣襟,两人扭打起来。老师介入,问刘金浩:“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刘金浩嘴巴一撇:“不知道!”说完就跑掉了。
|
后来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刘金浩虽然承认了错误,并道了歉,但态度极其敷衍和不耐烦。看来,简单的说教没有对刘金浩达到触动的效果。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刘金浩自己没有能够完成搭建,便对乐乐和诚诚的成果产生了嫉妒心理,做出破坏的行为。
|
根据大班孩子已有初步续编故事的经验,我便以刘金浩的行为为蓝本,让孩子续编这样一个故事结尾:“小狐狸奇奇总是将其他动物好不容易搭好的窝弄坏掉,大家都很气愤……”孩子们编出了很多的结尾:所有的人都不跟小狐狸玩,小狐狸气死了;警察把小狐狸关起来,小狐狸再也出不来了;动物们邀请了大象伯伯,大象伯伯用长鼻子把小狐狸卷起来扔到河里淹死了;小鹿把小狐狸带到一口井旁,小狐狸以为井里还有一只狐狸,掉到井里淹死了。同伴们义愤填膺的情绪和假想的严重后果把刘金浩给吓住了。当我问刘金浩:“你愿意做这只小狐狸吗?”刘金浩飞快地摇摇头。
在对刘金浩的教育中, “后果假想法”使刘金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不能再任意破坏别人的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