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学思维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 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到幼儿的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创新教学活动展开,但在教的过程中却还是过多地考虑怎样教幼儿学会知识而较少考虑到怎样教幼儿自己去学会知识,犹如苏格拉底说的:"老师教的不是'学科',而是'学习方法',学生从而学到该学科的知识。""学"是有成果的,"教"则是虚假的。
关键词:好奇心、想象力、自主能力、自学能力。
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各种创新教学活动不动的被推广,但在教的过程中却还是过多地考虑怎样教幼儿学会知识而较少考虑到怎样教幼儿自己去学会知识,笔者认为教幼儿学会知识只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我们要让幼儿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很多事物,第一个接触的就是我们的眼睛,尤其是幼儿,由于知识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发现。这是幼儿认知事物、了解事物、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幼儿观察的有意性较差,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作为教师有就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幼儿先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观察。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告诉幼儿答案。比如观看狮子,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观看上(头)、中(身)、下(脚),以后进一步观察公狮子和母狮子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适当的时候指出一些不同点及问题让幼儿去仔细观察和作答,这样就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在语文课中了解到鲁班发明木船是受了鞋飘在水上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许多发明创造,起初都源于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幼儿眼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和启发幼儿大胆进行想象,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加以正确引导。面对幼儿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应该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幼儿可贵的想象力,不能将幼儿的一些美好设想扼杀在萌芽状态,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还幼儿以自由的广阔空间。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自主指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是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主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自主活动中,让幼儿自由参加与活动,教师要在一旁仔细观察幼儿,而不是教师在操纵他们或直接告知结果。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让他们能自然发展、创造自我、展示自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大胆探索、自己作主,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这样的环境,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教师不仅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将自主活动拓展、延伸,而且要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变"学会"为"会学"。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里。开始,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这时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幼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幼儿的大胆尝试,不管是好是坏,此时我们一定都加以鼓励和引导。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真是一箭双雕。
四、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培养幼儿自己会学的能力。
科学研究说明:幼儿的头脑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也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于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遇到疑问,肯定会盘根问底,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
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幼儿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刺激,激起他们兴趣,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极限。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民主、自主、营造良好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通过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用求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扩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讨论活动的质量。如:数学活动――"等分",活动一开始即可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比如扎两个辫子),讨论"只有一根绸带,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等幼儿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再如:拿6包午餐饼干等分后讨论:"你把饼干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包?"让幼儿说出不同的等分方法。这样,幼儿不但从讨论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等分方法,又丰富了知识经验。
在任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幼儿,利用幼儿的好奇心,采用"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及"深入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帮助幼儿从"学会"走向"会学",而且还能帮助幼儿从小就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学到了学科的知识,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成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而又扎实的基础,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