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课题个人阶段总结
漕桥幼儿园课题组
(2019.9——2020.1)
一、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习惯于直观形象的演示与讲解,幼儿习惯于被动的观摩与接受,这样做虽然重视幼儿思维形象性,但却忽视了幼儿在获得数学概念时思维的动作性的独特作用,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学习,但并不能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增进智慧。
要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质量,操作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操作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动手操作。教师在材料操作时不能将操作定死,要为孩子的理解服务;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
二、数学教学中孩子的联系方法
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这说明幼儿的数学学习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也可以让幼儿按不同要求练习。如:在熟悉1~10的排序,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提供6种以上的图片进行排序,能力差的幼儿可提供3个明显大小的实物供其摆弄。实践证实,只有承认幼儿的差异,让幼儿在进行有层次的操纵练习,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支持他们对数学活动的爱好。
三、学前班是幼儿从具体的学习数学过渡到抽象的学习数学的关键期
下面谈谈怎样做好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工作:
1.要认真做好教研备课工作,教师要有能力掌控整个数学教育过程
要熟悉学前班的数学教学和教材要求,教师要在平时多积累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教师在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中,更好的引导孩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数学,使孩子少走弯路。
2.打好幼儿数学基础教育工作,为顺利入学做准备
(1)直观的看图和实物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过渡,掌握分类方法,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思的培养幼儿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与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的练习。
(2)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过渡到文字应用题,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可进行实物演示,并说出计算式和计算结果。
3.为幼儿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
为了帮助幼儿入学以后尽量避免学习新知识产生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到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应该为幼儿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应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所以要做好以下工作:
(1)教学是直观教学、动静交替、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针对小学的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应有意识的减少教学中的游戏成分。学习方法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学是学玩结合,而小学学习科目多,作业多,儿童一下子很难适应入学后新的要求,学习方法的衔接应着重从促进幼儿发展和培养幼儿适应能力入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适当的延长上课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延长到35分钟或40分钟,教师要正确的启发与引导幼儿,使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和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